长安城,西直门内,座落着一座不太起眼的衙门。

衙门里往来的都是一些青袍、紫袍的年轻低级官员,衙门两侧的朱红城墙也是老旧不堪!

可就是这斑驳城墙里的青年官吏们,任你是六部九卿、王侯将相,也不敢有丝毫轻看之意!

原因无他,本朝重视风宪言路,而这里正是清流汇聚的大楚御史台衙门!

这个庞大的帝国拥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系统。其部门种类繁多,但在大内办公的就只有两个衙门。一个是内阁,掌国家中枢。一个就是御史台掌百官风宪。

御史台在熙宁年间设御史大夫为主官,御史中丞设二人为副官。

但到了祥符年间,萧景恒不但废除宰相增内阁,设六部,还改革了御史台。

废御史大夫职,只设御史中丞一人为主官,下辖十三道监察御史,又从六部中增设了六科给事中,俗称“六科郎”。

六科郎皆是自科举制度以来名次不好的三甲进士。他们不能同一甲、二甲进士那样成为翰林院庶吉士。

楚朝的翰林院为政府储才之地,历来有惯例,非进士不入翰林,非翰林不入内阁,故庶吉士有“储相”之称。

那些三甲进士,科考失利,不能像庶吉士那样平步青云,最多四处奔走捞个七品县令的实缺,在并无过错的情况下苦熬资历,终其一生熬成一州刺史或六部郎中。当然也有例外,不过那只是凤毛麟角!

所以这些被录取为三甲赐同进士的学子,大多都会选择成为一名光荣的言官。

既靠近国家中枢,又保持清流贵胄的名节,最主要的还是想骂谁就骂谁!是六部九卿也不敢轻易招惹的人物。

御史台衙门,主官沈明臣值房内。

“大人,胡部堂在等您!”一名七品的年轻言官对这样对沈明臣说到。

沈明臣放下手中的笔,命其将来人请进!

“哎呦,汝城兄啊!怎么才回来?”一个五十出头,身着红色二品锦鸡官服的官员说到。此人正是大楚刑部尚书胡建安,字以升。

沈明臣起身相迎道:“以升兄,久等了,请坐!”沈明臣不紧不慢的说着将胡建安迎了进来,并招呼他坐下。

胡建安急的满嘴冒泡,在沈明臣的劝慰下,两人于是东西朝暮而坐。

胡建安怎么能不急呢?人在朝堂站,锅从天上来。他张端这么个烫手的山芋怎么就到自己手上?办得好功劳几乎都是他沈明臣的,办的不好的话,锅倒自己占了一大半。

胡建安心想你怎么不叫大理寺啊或者直接三法司(指御史台、大理寺、刑部)共同审理呢?玩砸了还可以互相甩锅……当然这些话胡建安也只能在心里的想想!

胡建安先声夺人,不置可否的问道:“皇上的旨意呢是我们共同审理,但我觉得还是要分出个主次的。你看,张端是汝城兄你参倒的,我觉得还是兄为主,我次之。兄,意下如何?”

沈明臣瞥了下眉头,没有回答,端起茶杯后,抿了一口茶汤道:“这是,抗旨呀!”

沈明臣语不惊人死不休!却把胡建安气的够呛的

“这…这…怎么能说是抗旨呢?汝城言重了。我只是说,我全力配合你,以你的意见为主,毕竟那十二条罪都是你拟的呀……”胡建中面容有些不快!

见他有些不满,沈明臣就同意了他的想法。

本来沈明臣就不觉得这个官场老油条会用心去办这个案子。只是故意让他主动退步罢了,将来若是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,自己好掌握主动权。

见沈明臣采纳了自己的建议,胡建安则大胆的表述气自己的想法来,“好,那人在我那里先押着!皇上的旨意是,先看管。那我们就以一个已革职,未定罪的革员身份对待他,不下狱,不用刑,当然也不能让人与其接触。”

沈明臣觉着这样可行,便合手称赞道:“以升兄不愧为一个执掌刑狱多年的老手,这样安排甚是妥当!”

然后沈明臣接着说道:“只是还有一件事要以升兄操办!”

沈明臣从大案上拿起一张名单给胡建安,敦嘱道:“这几人要赶紧抓起来,分别押进刑部大牢,不得与外人接触。”

原来一代骂神也会夸人啊!胡建安心里是舒服极了,比手下十个人拍上一日一夜的马屁都来的高兴。

心情一好办事效率也快,在拿到沈明臣交的名单后。胡建安命令刑部衙差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贾谊,钱五,黄三,都抓了起来,还享受特别待遇,一人一间牢房,以免三人串供。

文渊阁,首辅值房。杨维正在闭目养神。

这位年近七十的老首辅是有着“楚国第一相邦”之称的张重的爱徒!

杨维也是从战国乱世走过来的人。他和徐禁同龄,想当年徐禁随父征之时,杨维就随恩师张重与之践行!

两个年轻人遥遥相望,一个身披银甲,骑在汗血宝马上,在官兵的山呼海啸之中,英气勃发。

一个身穿粗布儒衫,站在最不起眼处,寂寂无名。

后|天才一秒记住 言情小说 s23us.c o m来,那个骑马少年接替了父亲成为大将军。成了马踏战国,一人灭五国的“人屠战神”。成了大楚唯一位异姓王,领军三十万镇守边疆。

而当年那个粗布少年,在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后仍在翰林院苦苦熬着资历!

不惑之年以后,杨维终于当上了御史中丞之职。可和当时那位马上青年比起来仍是不入流。

祥符七年已经快满甲子的老人正要挂官而去,回家含饴弄孙。

可在某一日深夜,长安城内一纸诏书送到了杨维手里。年轻的皇帝萧景恒要召见他。

那一夜泰安宫灯火通明,烛光照亮出两张截然相反的面容,一张脸年轻刚毅。一张脸满是沟壑沧桑。

那晚谁都不知道两个人,整整一夜到底谈了什么……

三日之后,杨维直接成为大楚内阁首辅,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出台。

十年间,这个两鬓斑白的老人,终于可以在朝堂之上与那人并肩而立……

“东翁……”

杨维的幕僚李谓把他从回忆里拉了出来。

见杨维回过神来,李谓恭声道:“书吏说沈大人来了!”

“哦,请他进来吧!”杨维说完又恢复了那副古井无波的面容!

“元辅!”进来的沈明臣深施一礼。

见沈明臣进来,杨维笑盈盈的道:“汝城,你来了!快坐!”

杨维说完,命幕僚李谓将皇上赏赐给自己的龙团白雪拿出来。

“元辅,今天叫下官来是有什么要教导吗?”沈明臣恭敬的说到。

杨维满面和善,轻松道:“没有什么教导,只是许久没和你说话了,想见见你。你的身体可还吃得消?我是不行了,这大楚的担子终究是要交给你们来替皇上挑起来的……”杨维说话间书吏把茶端了上来。

“这是贡茶,皇上赏赐的!”杨维示意沈明臣让他尝尝看。

沈明臣端起茶盏,轻啜一口。茶汤中带着一股淡淡的香甜,入口后啧啧生津,将茶汤吞入口中,顺着喉咙流下,一股清爽直抵心间!沈明臣意犹未尽地说道:“真的是好茶!”

听到沈明臣连连称赞,杨维笑脸岑岑的道:“还有半块,待会你带回去吧!”

沈明臣赶忙放下手中的茶盏对杨维说道:“这是皇上赏赐给元翁的,下官不敢愧领,再说君子不夺人所爱!”

看沈明臣如此拘谨,杨维更加慈爱道:“你也是替君分忧的重臣,没有什么愧领的。比如说今天,你还百官清誉,弹劾张端此人,老夫也该感谢你!”

沈明臣更觉得不好意识道:“下官份内的事情,元翁何必说谢呢?实在是张端此人太罔顾国法了。”

“你那个十二罪,听起来好像很多,但此人却不只这几桩罪吧?”杨维不紧不慢的问道。

沈明臣心惊,看来这些事情杨维是一直看在眼里的!

“此人之罪实在是罄竹难书,也不必多,光有两条就够治其罪了!”

杨维目光有些异样,在一扫而过的凌厉眼神后,又恢复了刚才和善的面容。

“结交内臣,私吞银矿。可你想过没有,一个小小的京兆尹,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?这背后的势力盘根错节,你真的要查下去吗……”杨维说的话是沈明臣没有想过的一层!

沈明臣听到杨维此话立马站起来问道:“元辅的意思是……?”

“查下去!还京师一个朗朗乾坤!”这是我的意思,也是陛下的意思!

沈明臣从文渊阁出来已经是申时末了,他手里拿着一只锦盒,盒子里面放的正是那半块龙团白雪。

沈明臣出内阁门口,遇上了一位身着大红色官袍,官袍上绣的是一只白色的仙鹤,此人便是二皇子的师傅,建极殿大学士,内阁次辅苏勤。

沈明臣向前深施一礼:“次辅大人!”

“汝城,你这是刚见过元翁吗?”看着手持锦盒的沈明臣苏勤问到。

沈明臣答道:“是的,元翁找我过来问些事情!”

苏勤深感无奈,“是该问问,京兆尹这么大的事情,我们这些当阁臣的难辞其咎,辛苦你了汝城!看这天马上下雨了,你快快回去吧!要是病着了可就不大好!”

在拜别了苏勤沈明臣走出皇城后,那阴云笼罩的天空终是下起了瓢泼大雨来……

作者有话说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翰林院,古代艺能人士机构。从唐朝开始设立,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,自唐玄宗后,翰林分为两种,一种是翰林学士,供职于翰林学士院,一种是翰林供奉,供职于翰林院。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,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。

晚唐以后,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,有“天子私人”之称。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,被称为翰林官,简称翰林。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,并与科举接轨。

明朝以后被内阁等代替,成为养才储望之所,负责修书撰史,起草诏书,为皇室成员侍读,担任科举考官等。地位清贵,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。

无论政治地位高低,在各朝各代,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,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,社会地位优越。唐朝的张九龄、白居易,宋朝的苏轼、欧阳修、王安石、司马光,明朝的宋濂、方孝孺、张居正,晚清的曾国藩、李鸿章等等,皆是翰林中人。

入选翰林院被称为“点翰林”,是非常荣耀的事情。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,更踊跃参与政治,议论朝政。由科举至翰林,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,是儒家学说中“达则兼济天下”的表现。

然而,成为翰林学士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,造成了人才浪费。社会重文士轻技工,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。

…………………

一入翰林跃龙门呀!“元翁”、“元辅”是指百官之首,这里都是指内阁首辅!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s23us.co 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m2.s23us.co 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