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拜见李帅!”

刘单入府衙正堂后,恭敬向李瑄一拜。

他今年已经三十四岁。

二十多年寒窗苦读,才为状元第一。但科举进士,也并非平步青云,只是有基础而已。

因为科举是举士,“进士”,是成为士。

刘单还要进行三年的守选期,到时候通过吏部铨为文官,或者通过兵部铨选为武官。

许多文人早早中进士,却在铨选上一直不合格。

选人冗冗,甚于羊群,吏部喧喧,多于蚁聚。这是对文人求官的情形描述。

太平盛世,文人们无不渴望官职,但士人太多,数十人可能竞争一个芝麻大小的官吏。

别说进士。连门荫入仕都要排队。

以往父祖五品官,子弟萌荫。现在祖辈当过三品以上职事官,才能为后辈寻一个好差事。

刘单考中状元后,在长安等待大半年,对于李瑄的名声,他如雷贯耳。

长安传出李瑄拜为上将后,他立刻赶至陇右,希望能在幕府任一官半职。

“郎君为状元,只此一点,便名留青史。郎君所作之诗,雄阔、壮丽,似有边塞之风,为我写诗者多矣,未能达到如此风度。”

李瑄请刘单起身。

作为穿越者,他能提前预见宰相,也能知道哪些宰相是花架子。

那些宰相现在还很年轻,甚为五斗米折腰,正是李瑄召入幕府的好时机。

刘单虽未至相,但官至侍郎,也算非同一般了。

“和李帅相比,我所寻之诗为末学,难登大雅之堂。”

刘单再次一礼,他写诗只是赞述李瑄的功绩,表达自己的志向,希望李瑄能举荐他。

李瑄的诗名动天下,他哪能去比较。

“我准备将河源军使王难得调往临洮军任大使,将安人军副使荔非元礼举荐为河源军使。王难得和荔非元礼,都是骁勇善战之辈,帮我写一下这样的军文。”

李瑄与刘单谈论一刻钟后,直接向他考验。

不一会儿,刘单就在座前将两份文书写完。

李瑄细细观看,第一眼看到刘单的字迹刚劲有力,飘逸俊美,不愧是状元,不但会画画,字写得也好。

再看内容,刘单明显是有备而来,荔非元礼当前名不见经传,所以刘单描写浅薄,这也正常|天才一秒记住 言情小说 s23us.c o m,李瑄之前也不知道荔非元礼在军中。毕竟陇右军有十几个军使、守捉使。

但刘单对王难得的描写十分细致,看起来是做足功课。

“不错!假如我明天率部出塞,在苦拔海东面五十里与一队吐蕃骑兵遭遇,经过半日苦战,斩首一千,俘三百。我军伤亡五百。我要将战果呈奏圣人,请写下这份军报!”

李瑄又向刘单下达考验。

只用两刻钟时间,刘单就将这份战报拟成。

内容条理分明,战况清晰,李瑄讲述的,都有描写。

如果刘单随军去,一定能写得更细致。

接下来,李瑄口头询问。

如军与军之间出现矛盾,将与将之间发生纠纷,军中的操训,还有一些佐理事务。

刘单回答还算让李瑄满意。

在另一个判官还未赴任前,刘单应该可以帮助他稳定住后方。

以后刘晏,或者其他判官到任后,李瑄会任刘单为随军判官,与掌书记一起,记录军机。

“听君回答,应是大才。我幕府判官有二,一为主事,二为随军。刘五你今后就当我的随军判官吧,你虽是状元,未有资历,我举荐你为左武卫中候,秩正七品下。”

刘单族中排行第五。

李瑄考虑到他没有从政资历,不适合一下任六品官。

“属下多谢李帅,今后必报答李帅的知遇之恩。”

刘单大喜,立刻起身向李瑄拜道。

他未曾想李瑄这么看得起他,直接任命为判官。

他若在长安等官,一定会等到猴年马月。

品秩倒不是很重要,判官一直是幕府的心腹,让刘单感激不尽。

“主事判官未至,伱暂判节度使主事。”

李瑄让刘单起身,并向他吩咐。

“遵命!”

刘单领命道。

过两天的宴会上,李瑄会带刘单与诸军使认识。

现在刘单要先熟悉节度使事务,李瑄吩咐小事自己判,大事和军令由他亲判。

刘单很珍惜这次机会,上任后白天处理事务,晚上了解当地风俗人情,观看每一处区域的山河地图。

希望将来能为李帅献出有用的计策。

五日过,所有的军使齐至。

河源军使王难得,安人军使张守瑜,白水军使杨景辉,镇西军使安思顺,宁塞军使苏法鼎,积石军使李广琛,莫门军使钳耳大福,绥和守捉使高锴,威戎军使陈章等等。

李瑄率先宣读将王难得任为临洮军使,将荔非元礼任河源军使。

诸将很遗憾,他们都知道王难得名气大,作战勇猛,连圣人都召见过,并封为金吾将军。也没有什么不服的。

当然,也不是哪一个军使都盯着临洮军的位置。如振威军使、威戎军使,他们管兵只有一千,宁塞军使更是只管五百人,连守捉使都不如,定不敢期盼高位。

安思顺资历很老,陇右大半军使轮着当,他倒是没什么怨言,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升迁。

“我新节陇右,今与诸位见面,是统筹诸军之事,诸军分镇东西,抵御吐蕃,然失地未收回,始终是我们这些边将的耻辱。圣人令我为帅,只有一个目的,那就是彻底收回失地,将吐蕃扼制在高原之上,不得北望。希望诸军能统训军队,随时听候调遣。”

李瑄向众军使说道。

“我等谨遵李帅之令!”

诸军使起身一拜,他们都有预感,在皇甫惟明调走,李瑄节制陇右,会有大动作。

天宝年间,是圣人立志要开疆扩土的年代,谁都想立下军功,荣华富贵。

而后的三天时间,李瑄都与诸将讨论军机。

现在即将八月,快到出兵的季节。

或许是吐蕃出兵寇边,边境上的戍堡,要时时刻刻监视吐蕃的动静,一有情况,立刻派人禀告府衙。

李瑄向众将承诺,如有破敌良策,尽可上言。如立大功,他会上奏圣人,加官进爵。

同时,李瑄要求军中严格军纪,会派遣巡官巡视诸军,如有军纪不规,欺凌百姓,轻者罚主将,重者免主将职。

李瑄还要求主将操军,名列前茅者奖励肉食、绢钱,提震士气,使士兵勤于训练。

在陇右诸屯区,李瑄要求士卒自勉。

每一军最少要自足七成的粮食。

如有屯田更多,皆奖励绢钱。

军中的器械李瑄也效仿王忠嗣一样,由军吏督导,在兵器上写上使用者的名字。

若无缘无故损坏丢弃,军法处置。

李瑄严格要求诸军的赏罚制度,有功必赏,有过必罚,功过不可相抵。

主将不得妄杀士兵,即便是死罪,也要上报府衙。

如有“意外死亡”,李瑄会派遣推官去调查。

在阵亡抚恤上,李瑄要求与诸地核实,如有贪污抚恤者,不论是谁,一律处死。

李瑄貌似定下严厉的军规,却是以普通士卒的利益出发。对士兵们的奖励严格落实。

同时,李瑄也会照顾将领们的功绩,只要立功,他必奏其升官,哪怕禁军的将军,也会向圣人申请。

总之只有一点,军规要严守。

李瑄会招募四名巡官,替他巡视诸军。

等幕府齐全后,李瑄也会经常出其不意,到某个军中了解情况。

陇右节度使的绢钱充裕,身为陇右支度使,李瑄还可调集陇右十二郡资源,维持陇右军的运行。

只要不出现许括那样贪军饷,贪赏赐的现象,必能让军中钱、绢充足。

……

长安。

天宝三载科举在即,天下文人纷纷奔赴长安。希望能进士及第,一朝成名。

这其中就包括岑参。

他的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岑文本。

可惜,他排行不够,不能以门荫入仕,只能砥砺苦读,以求进士。

岑参排行第二十七。

这可排行可不是他老子有二十七个儿子,而是同辈族中排行。

一般这种情况,是一族居住一地。

像李适之早早与兄弟们分居,天南地北。儿子的排行,不归于族列。

如果李瑄的兄弟们不与李适之分居,将来他们儿子会论族中排行。

“岑二十七,都知道李将军亲自邀请你入幕府为首席推官,这不就是你所追求的吗?为何不至呢?”

一家茶肆中,文人士子相聚在一起,有人突然向一袭白衣的岑参询问。

一般都是文人去求仕、环谒,身为上将的李瑄亲自邀请,这足见是器重了,一旦岑参去陇右,必被李瑄赏识。

文人们都非常羨慕岑参。以为岑参曾经向圣人献文章,被李将军得知。

“我奔波于长安、洛阳十载,碌碌无为。这次我一定在此次甲申科进士及第,待取得功名,再去拜见李将军!”

岑参胸有成竹地说道。

他从未与李瑄有过交集,前日突然被宋国公李适之邀请至府中,他受宠若惊。在得知李瑄要举荐他去陇右任推官后,更喜难自抑。

哪怕进士及第,也要等好几年。

他当时就想立刻骑马去陇右,但想到科举在即,他改变主意,准备带着功名过去。

“哈哈……岑二十七要占据我们的进士名额了。”

众文人笑着调侃岑参。

但没有人认为岑参会及第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要岑参真有这样的能力,也不会在长安、洛阳徘徊十年,不去参加科举。

岑参不在意士人们的调笑。

不久后,朝廷张榜。

此次科举进士二十九人。岑参排名第二。

状元是一个叫做赵岳的人。

岑参甚至来不及与同科把酒曲江,畅饮杏园。

确定身份后,立刻走马前往陇右。

……

华阴郡。

一名叫做杨绾的青年,放下书籍,满脸忧虑。

杨绾虽然出自弘农杨氏原武房,但和很大一部分士族一样,自幼贫寒,边耕种边读书。他很早就以聪慧多识,孝顺父母而闻名。

“二郎被陇右的李将军邀请为行军司马,你有没有决心前往!”

杨绾的叔父向他问道。

“我是想去报答李将军的赏识,但自父亲去世,家中贫寒,怕离开后母亲无依。”

杨绾一直难下决心。

他们弘农杨氏从汉代传承至今,已一千多年,哪怕诸脉再穷困潦倒,也不失孝义。

“这也是叔父我来此的原因!我们亲邻为你凑足路上盘缠,也为你买了马匹。你母亲我也会照看。我们读书人不应该在家以耕田种地为生,叔父无才,迫不得已如此。男儿志在四方,当如鸿鹄一样高飞,像我们先祖杨敞、杨震那样,光耀门楣,延续我们这一脉。”

“去吧,不要有什么牵挂了。”

杨绾的叔父将一袋盘缠交给他,并指着门外的一匹马说道。

“叔父……”

杨绾落泪,跪在叔父面前一拜。发他誓有朝一日功名富贵,一定报答叔父与亲邻们。

杨绾叔父抚摸他的后背,此时无声胜有声。

……

丰安县。

刘晏也收到李瑄的信件。

主事判官,比小小的丰安令好太多了。

在前途未卜的情况下,选择去陇右才是上选。

他与李瑄熟识,李瑄风采无双,一直让他记忆犹新。

陇右节度副使、知节度事的李瑄亲自书信,刘晏不能不给面子。

现在丰安县安定,百姓安居乐业,他呆在丰安县也不过是等待下一次调任而已。

思考一天后,刘晏就以此向朝廷辞职,待新任县令赴任,他就离开丰安县。

刘晏离开的那一天,百姓们为他刻碑记功,之前徐建鱼肉丰安,而刘晏却宽待百姓,抑制豪强。

他从来不督导赋税,但百姓的赋税没有违期的。可见他治县有方。

……

太原。

“为父真是感慨不已啊!我只是太原府籍籍无名的少尉,竟然被陇右李将军推荐为都虞候。”

一间房屋内,一名十二三岁的少年,正在为一名壮汉洗脚,非常细致有耐心。

这名壮汉就是车神塞,少年是车神塞的儿子车光倩。

他们是典故“囊萤映雪”其中一个主人公车胤的后代。

车神塞在灯烛下又看一遍信件,连陇右节度使的印章都在上面,这绝不是开玩笑的信件。

都虞候,可是节度使的亲信武官,判军中刑罚,前途不可限量。

如朔方都虞候李光弼,已经被王忠嗣提拔为右厢兵马使。

“阿爷,是那个擒拿双可汗,上马陷阵,下马赋诗的李将军吗?”

车光倩浑身一激灵,向车神塞问道。

朔方的粮食就是从太原运送过去的,他早就听过那种令人血脉喷张的故事。

“不错。就是这位闻名天下的李将军,他以十七岁之龄,拜为上将!”

车神塞也无比向往。虽然有传闻李瑄残暴如酷吏的消息,但那都是文人的无病呻吟。将领们无不佩服李瑄。

因为李瑄年轻,现在人们都拿李瑄和霍去病做比较。

“阿爷您名动陇地,武功高强,兴许是李将军听说您的事迹,所以才要召您入府。”

车光倩很聪慧,他联想到这点。

他们一家曾经住在陇西,那里汉、胡杂居,经常因为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,发生争斗。

在六年前,车神塞在街上看到两名胡人在殴打一名汉人。

身为汉人的车神塞非常愤怒,他冲过去三拳两脚就把那两名胡人打死。

那两名胡人有部落在汉地,车神塞为躲避追杀,不得已带着全家逃到武功。

随后,车神塞又在他父亲车仙政的举荐下,到太原当一个小武官。

“兴许如此!我成为陇右都虞候后,那个胡人部落就不敢再报复我,我们一家也可以回家乡。真是荣幸啊!倩儿将来一定要报答李将军的恩遇!”

车神塞也觉得唯有这样的解释。

幸好他来太原后,一身武力未曾荒废。他感觉自己焕发第二春,如果有可能他会请求李将军让他上阵杀敌。

别看车光倩已经十二岁,但车神塞也才三十岁出头而已。

“等孩儿长大,也从军陇右,与阿爷一起。”

车光倩不仅为车神塞洗脚,还为车神塞捶腿捏背,以尽孝心。

其实车光倩刚来太原没多久,他十岁那年,独自一人从武功县徒步到太原,跋涉千里看望父亲。

他到太原后,白天习文练武,晚上侍奉父亲,无微不至。

这种孝心,让太原府的官吏、将领都很称赞。

……

高适与李白、杜甫,一起去王屋山拜访司马承祯,寻找求仙之法。

但他们不知道司马承祯已羽化登仙九年,白跑一趟。

这哥三个也就杜甫自我反省“秋来相顾尚飘蓬,未就丹砂愧葛洪”,知道这是无法成真的事情。

李白长安失意后,对道家更热衷,所以杜甫这个“奉儒守官”的人,才会与他们一起疯。

送信的人找不到高适,只能将信放在高适经常去陈留城中。

在李白与杜甫继续东进的时候,高适刚好在陈留收到这封信件。

高适对军中又爱又恨,开元中后期,他在幽州军中待过一段时间,张守珪隐瞒败绩,诸军贪污**,让立志立功的高适看清现实。

离开军中,他立刻写下不朽的《燕歌行》讽刺,几乎映射了当今边军中的普遍现象,如贪功、欺凌、**、享受酒色、隐瞒战败。

“陇右军应和幽州军不一样,李将军能惩治豪强,为民除恶。绝对不是纵兵为祸的人。承蒙亲邀,许下重职,我这就前去。”

高适刚和李白杜甫分别。

李白说长安权贵中,李瑄是少有对他以礼相待,且笑谈幽默之人。

纵然对军队失望过,但高适从未放下对从军的期待。

正如他年轻时所作的“万里不惜死,一朝得成功”。

科举不第,能被李将军赏识,让高适激动不已。

他向陈留令郑砚告别,另外还带着南霁云的家书。

他策马西行的时候,几乎每天都要写一首诗,表达他的意气风发。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