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研究生物相变的实修生,西西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款属于人类的“第二环境”——体外亚循环系统。

这个系统是一个模仿恒温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次系统,其意义是提高人类应对一些极端临界因素的抵抗力。

通俗的来讲,这个系统是一个监察系统,一旦外环境发生较大变化,它就立即做出响应,改变自身形态,以保护本体内环境。

西西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,将几个关键的数据给算出来了,如相变过滤积、触发形态分数、亚环境维持量等等。

但是在实际实验中,西西发现,无论她如何严谨地对待实验,这些实验似乎都差了些什么。

经过她的思考,发现充当亚环境的过滤底料的选材才是最大的问题,目前她所想到的最好的临时选材是玛拿仙人掌汁液。

这种植物汁液,具有极好的护肤与减震效果,与其他人造护具相比,有更好的亲肤性,能很好地成为亚环境抵抗外部环境变化的缓冲材料,但当它脱离了“紫色”物质的加持,便与其它植物汁液再无两样。

因此,西西用它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玛拿仙人掌汁液有多便宜,而是它是目前紫图星公认的能保持这种“紫色”物质最久的植物,没有之一,为12.76秒。

其实,科学家早就发现,这种“紫气”普遍在相变生物体内保持得最为持久,被扰动后基本能维持10秒以上的稳定时间,而在其它物体上,这个时间会大大降低。

不仅如此,若受扰动剧烈到达一定程度,“紫气”则会转瞬即逝,消失不见。

对于这种“紫色”,常规状态下是气体形态,时常飘散在空中,随风摇曳,若是某个地方长时间静谧,它就会悄悄地附着上去,越来越厚,像是灰尘一样,直至受到惊扰。

几千年来,紫图科学家都没能真正弄清楚它究竟是什么,了解到的,仅仅只是它的一些奇怪特性。

人类对于这种“紫色”的探究,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。

第一个阶段为杂质认识阶段,这个阶段的人们认为“紫色”是一种与普通灰尘相同的物质。

受限于科学技术,这种观点几乎成为古代人认识和处理“紫色”的底层逻辑。

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人会毫无顾虑地将这种物质当成垃圾扫出门外,更过分的是,他们还会认为这种灰尘不仅会污染环境,还会传播病毒,带来瘟疫。

这种观点,一直持续了2000年,直到近现代的化学分析体系与物理光学体系的逐步完善,才迎来了第二个探索阶段,有了新的观点产生——近现代的元素假说与生物假说。

首先,在元素阶段。

他们认为,这种“紫色”物质的本质是一种未知的元素,其在一般条件下会形成紫色气态物质,而又会在特定情况下分解。

经过化家们的不断探索,发现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紫色物质,如高锰酸钾溶液、碘蒸汽等。

尤其是碘蒸汽的发现,被誉为是“最令人兴奋”的化学发现,曾轰动一时,人们认为已经解开了“紫色”之谜,并为之举杯欢庆。

可是当喜悦的气氛渐渐消散后,细心的人忽然发现了这里面似乎是有问题的。

那就是“紫气”具有无差别逃逸能力,而碘蒸汽却不具备逃离玻璃容器的能力,并且,碘蒸汽是一种有毒气体,还会遇冷固化,而“紫气”却全然不是这样,它无毒无害,不会凝结成固体,只会莫名堆叠,又莫名消散。

如果“紫气”就是碘蒸汽,那么紫图星上的人早就被毒死了。

直至现在,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已经接近饱和,原子也无法变得更重,否则会因为原子核的极不稳定而迅速衰变。

这张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是那么的客观、符合实际。

令人费解的是,科学家将上面的元素的化学以及物理性质都搞清楚了,可是上面竟然找不到一个属于“紫色”的位置——没有一种元素的性质与之相同。

更要命的是,经历了千万次的实验,他们发现,几乎每一次实验都会伴随着“紫色”的逃逸而失败,即便侥幸将其留住,它也只是静静地躺在那里,像一个死人。

这种物质好似根本不会与周期表上的元素发生反应——它不具备化学性质。

同时期地,物理学家尝试着从物理层面来解释这种物质的属性。

他们找准了“紫气”的最关键的性质——无差别逃逸,试图解释这种属性的背后逻辑。

本来,对于这种逃逸现象,某些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物理融化现象,应该是“紫色”将周围扰动的能量吸收,从而转变为透明|天才一秒记住 言情小说 s23us.c o m的物理形态,就好比是冰遇高温会融化成水一样。

然而,这种假设并没有坚持多久,因为后来就有火山学家站出来反驳:无论是在哪一处炽热的火山口附近,都存在着不定量的“紫色”附着,不管是火山口附近岩石上,还是在滚烫的岩浆里。

其次,在生物假说阶段。

有科学家提出了生物逃避的假说,认为这种“紫气”具有自我意识,是一种低级的生命,会自主的逃离危险地带。

这种假说曾被人广泛认同,毕竟,不是所有扰动都能让“紫气”逃逸的,人们渐渐意识到,只要你不刻意去捕获它,它是不会主动逃逸的。

很遗憾,这种假说在接下来的两个实验中,被撕得支离破碎。

第一个实验是开展在拉法立仑大学的最着名的“无限不质量实验”,这个实验的基础是高精密原子秤的发明,而实验的逻辑也十分简单:

其只需要研究人员将原子秤静置于真空环境下,静静等待即可。

令人震惊的是,这个实验好歹也开展了三天,而秤上面也“听话”了的也落了不少“紫灰”,可原子秤的显示屏上显示的数字却是0。

对于这种结果,科学家早有预料,毕竟,秤又不是才发明出来的,在人类之前的社会生活中,大大小小的各类平衡秤不照样没有秤错过有“紫气”与“无紫气”的物品嘛!

他们以为,是因为“紫气”这种物质的质量太小,小到普通的秤难以作出反应,因此,他们发明了更为精确的原子秤。

令人疑惑的是,这项实验距今已有两百年了,发明原子秤的那批科学家都成盒了,而有记载的仍在实验中的原子秤最多吸附了两三厘米的“紫气”,可即便到了这种程度,其显示屏上依旧显示的是0。

对此,他们不得不接受事实,那就是“紫气”这种物质是一种可以有无限的体量,却是质量存疑的物质,你可以说它的质量无限趋近于零,就与光一样。

于是,“无限不质量”这一新形容词就诞生了,用来形容某个人口头说辞与内心表现毫不相干。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s23us.co 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m2.s23us.co 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