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网址:bi xiasheng hua.c o m 时光匆匆如流水,弹指便是十年过去。

如今正是大明永乐二十四年!

十年来,天下发生了太多事情,有太多熟悉的人已经死去。

比如早成定局的迁都北京一事,终于在八年前落成。

在朱棣的一力坚持下,大明朝廷大兴土木,重新营造都城北京,修建起一座更为气派万千的皇宫和朝廷各部院官衙,而且还疏通已淤塞多年的运河,从而让江南的钱粮物资能源源不断送往北京。

于是,天子守国门之势,终于告成。

而在此期间和之后,朱棣又多次北伐草原,杀得北元残部望风披靡,早已藏到了草原的最深处,怕是几十年里都不可能再恢复元气。

另一方面,郑和又几次按永乐帝的意思,出海向西。

在这之后的几次出海行动里,郑和不但继续搜寻建文帝下落,也宣扬了大明国威,同时,还按顾远给他的信里所说,去寻找来自海外的一些作物,比如花生、番薯和玉米。

在前两次都无所获后,终于在又一次出海的过程里,郑和从某岛国的土著那儿获取了玉米和番薯两件作物,以及它们的种子和根茎。

然后在将它们带回大明后,便交由朝廷安排,尝试播种,终于是种出了产量远比一般稻谷麦子更高,而且更不挑土地的全新粮食作物来。

至于顾远自身,则一直留在汉王朱高煦的身边,为他出谋划策,以求打造出一支将来可以如当初的燕王军队般横扫天下,靖难成功的精锐大军来。

事实上,这一点顾远也差不多办成了。

靠着手机里存储的后世的知识,尤其是民兵训练手册里的内容,他真就把汉王麾下三卫一万多人,外加之后暗中招募的数万人给操练了出来。

而且这一支兵马可不光是如今常见的常规官军,还有着远超时代的火器配备——顾远不光练兵有一手,还借此机会,把完全领先于时代的火器也给一一复刻制造了出来。

燧发枪、火炮、简易地雷……这些火器在他多年的努力下,也全都在汉王军中一一普及推广。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熟练运用它们,但整支队伍完全可以依托这些超越时代的兵器,发挥出数十万之众的可怕战力。

在一次次的操练与阅兵的过程里,汉王已经能明显感受到这支队伍有多么的强悍。他甚至相信,只要自己真想起兵,以这支队伍的强大,以及山东到北京的距离,不用半月,就能轻易攻下这座大明的新都城!

这个认知让他很是欣喜,也确认自己当初的那个决定是最正确的。

如果没有把顾远带到身边,他最后的下场必然和前世一样,以最惨烈的失败告终……

只是啊,这一切的准备,却随着另一些事情的发生,重要人物的死亡,而显得很多余了。

十年的时间,放在历史长河里不过转瞬,但放在人生中,却是那么的漫长,漫长到足以生死永隔!

道衍和尚逝去了。

就在迁都成功后不久,在北京的庆寿寺中,他放下了一切牵挂,溘然圆寂。

死去的重要人物可不止他一人,还有太子朱高炽。

是的,就在去年,还未坐上皇位的太子朱高炽,竟因病薨逝!

他的死虽然令人惋惜,但也不算太出人意料。

因为太子的身体本来就不算太好,肥胖跛足,再加上很明显的三高问题,给他的身体造成了巨大的负担。再加上多年来默默地为自己父亲处理着各种繁重政务,从而好让永乐大帝能放开手脚北伐草原,导致朱高炽虽才三十多岁,却早已油尽灯枯。

在历史上,他是在父亲死后一年,登基为帝一年后,才突然驾崩。

但这一回,情况却完全不同了。

因为有顾远教给朱棣的太极拳养身之法,再加上那些按摩手法,居然就让朱棣比原来健康许多,居然就活过了自己的接班人太子。

这着实出乎了顾远和朱高煦的意料,谁能想到,原来早在十年之前,才刚穿越到大明的顾远早已在不知不觉中,彻底改变了整个历史。

而更出乎他们意料的变化还在之后,就在今年,随着朱棣的身体因年迈不断虚弱,他居然下旨,命汉王朱高煦入京。

这对朱高煦来说明显是一个艰难的抉择,自己到底该不该冒险回京,这是朱棣这个当父亲的真想最后再见见自己儿子,还是他那个好侄儿朱瞻基假传旨意,想把他骗到京城,永绝后患?

在一番权衡考虑之后,朱高煦还是选择了回京,毕竟这是他的父亲,更是当今皇帝的传召。而与他同行的,还有早已成婚生子,在山东立家的顾远。

……

看着眼前巍峨的皇宫,顾远的神情里多少带了点恍惚。

后世的北京故宫他曾去过,虽然和眼前这座宫城有着不小的差别,但整体格局位置却大差不差。看着那高耸的黄瓦红墙,他总有种再度穿梭时空的怪异感来。

进入皇宫,又穿过重重宫院,他们最终停在了乾清宫前。

守在宫门前的,有是个熟人,郑和。

他脸色凝重地打量着顾远二人,片刻后才低声道:“陛下有旨,让汉王到来后即刻觐见。顾远,你也一起进去。”

“我……”顾远指了指自己的鼻子,有些愕然道。

郑和点头:“这也是陛下的意思,只要你同来,也一并觐见。”

顾远和朱高煦又飞快对视一眼,这才低声答应,一前一后进入很是安静的乾清宫内。

然后就看到了那个坐在阳光下的身影,朱棣听到禀报,扭头望来,脸上还带着一抹微笑:“你们终于来了。”

“父皇……”一见到自己父亲,朱高煦身子一抖,当即跪下。

顾远也有些心情复杂地跟着拜见:“臣顾远拜见皇上。”

眼前的朱棣,比之十年前已苍老太多,须发多半都已作白色,脸上也满是周围,身子都似乎有些佝偻。

不过他的声音倒是依旧洪亮,叫人听不出其实已经诸病缠身:“都起来吧,坐下说话。”

“朱高煦,你有没有怨过俺这个当父亲的?”

待二人坐下,朱棣开口的第一句话,就让两人的脸色猝然一变。

朱高煦刚想说句从来没有,就被朱棣拿手压住:“你不必说,俺都知道。毕竟当年靖难时,俺可是亲口跟你说过,想要立你为太子的。可结果……俺也是藩王出身,岂会不知你心中所想?”

“父皇我……”

“可是谁让这天下就是这么个规矩呢?皇位从来立嫡以长,只要你兄长在一日,你就不可能是太子,就算是俺,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,废了他立你为太子。”

缓缓呼出一口气后,朱棣又是一笑:“所以对你,俺有亏欠,之前便多有纵容,对有些事情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。你在山东练兵,多有臣子弹劾,都被俺压了下去。”

朱高煦悚然而惊:“父皇可是要追究儿臣罪责,儿臣甘愿受罚,哪怕父皇真要我性命,我也……”

他的话再度被朱棣摆手打断:“听俺说完。俺当时心里也是有气的,可再想想,俺当初不也一样么?总不能俺自己抢了皇位,却不准自己儿子去抢吧,天下没有这样的道理嘛。而且,眼下与当初又是多么的相似……”

顾远听得眼皮一阵狂跳,他话中的意思可是指现在也跟当初建文帝登基时一样了——都有善战的叔叔在外为藩王,都是太子早亡,皇位得落到太孙之手。

那接下来会是新一个轮回,新一场靖难么?

所以他想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,打算铲除朱高煦这个最大的隐患么?

朱高煦显然也想到了这一层,脸色剧变,身子都开始颤抖,不知是惧是怨还是怒……

朱棣突然笑了起来:“你们两个有此想法也不能怪你们,俺之前也曾动过这个念头,一劳永逸。但是……明明错的是俺,为何要让儿子受过,而且这么一来,天下依旧会起风波,这不是俺想看到的。”

顿一下,他突然沉声道:“所以俺决定了,不再走太祖的老路,不管朝中百官作何想,这皇位都将传于你!”

朱高煦和顾远再度愣住,这大起大落来得太快,让他们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。

“父皇……”再开口,朱高煦的声音都剧烈颤抖了。

“这是俺的决定,旨意都已拟好,从今日起,除去朱瞻基的太孙称呼,封他为淮王,即刻就藩。而你,将以太子身份伴随在俺身边,诏告天下,在俺百年后,以你为新皇帝。”

在朱棣最后宣布自己的决定后,顾远二人都还愣在那儿,甚至都忘了叩首领旨。

惊喜来得太突然,而且这一切也太顺利了。

自己明明什么都还没做,成熟的果子就主动落到怀里。

这就是先天气运圣体的实力么?

直到二人反应过来,赶紧叩首称谢,朱棣才又一声轻笑:“好了,你且去准备吧,顾远俺还有几句话跟你说。”

很快,这殿中就只剩下顾远和朱棣二人,两人对视着,又给了他不小压力:“皇上有何吩咐?”

“这些年来你可有怨气?怨俺当初想对你赶尽杀绝?”朱棣又是相似的开场白。

可这回顾远却有了一定的准备,略作沉吟才道:“有。”

“哦?”

“不过后来我又释然了,你是皇帝,还是打下天下的皇帝,一个人的生死不可能被皇上你放在心上,哪怕再特殊,也只是一条无足轻重的人命而已。与天下社稷相比,一个小小的顾远又算得了什么呢?”

“哈哈……你还是一如既往的诚恳啊,那俺也就放心了。”

朱棣轻笑一声:“这些年你在山东做的事情,俺都看在了眼里,做得很好。是俺没有这个福分,不能用你。好在,俺还有这个儿子,接下来你也要好生辅佐于他。”

“臣领旨!”

“你可知道俺最终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么?”

“不是因为皇上不想重蹈建文帝时的覆辙么?”

“这只是一方面,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有你。”

“我……”

“因为你在辅佐汉王,更因为你当初告诉俺的关于几百年后的一切走向。俺想过,若是真不做任何改变,我大明自然可以有二百多年的国祚,但很快的,有些灾劫就会落下,俺不希望自己辛苦做出的一切,毁在那无能之辈的手上。”

朱棣前所未有的坦然:“所以,与其按着既定的路线发展,还不如做出改变,看看我大明还有没有全新的路可以走!而你,就是那个引领着大明走上新路的人。”

他说着,站起身来,一步步走到顾远身边,大手拍在他的肩头:“接下来就是你们这些人的天下了,好好干,别让俺失望啊……”

……

大明永乐二十四年秋八月,皇帝废太孙为淮王,令其就藩,另立汉王朱高煦为太子,天下震动。

同年十月,永乐帝朱棣驾崩于北京乾清宫,享年六十六岁。

太子朱高煦由此登基,于次年改年号为乾顺,意为天下宾服。

顾远作为皇帝潜邸旧臣,重臣,很快就直入中枢,为兵部尚书。

很快,新皇便废内阁,打压业已成势的文官力量,让天下再度震动。

乾顺三年,淮王朱瞻基起兵造反,却又旋即被顾远率军所破,其人于兵败之后,自尽身亡。

淮王长子朱祁镇,被顾远下令秘密处死,时年两岁……

顾远由此而成国之柱石,官拜太子太傅,紫金光禄大夫,兵部尚书,赐蟒袍,并另加封为威远侯……

乾顺十四年,朱高煦驾崩,时年五十二岁。

转而由其子朱瞻域为新皇,次年改元盛康。

四十二岁的顾远成为朝中份量最重的三朝老臣,由此展开更为大刀阔斧的一系列改革,史称盛康革新,顾远改政。

之后三十多年,顾远一直为朝中第一权臣,不但改革诸多弊政,更提倡新学,致力发扬物理化学等全新科目,并培养出数千新学大臣入朝为官。

于此期间,海禁全解,属于大明的大航海时代开启,与海外弗朗吉诸国几番海战,取得胜利,杀入欧洲,灭国三十六,杀人千万计,殖民整个欧洲……

大明威德十六年,八十八岁的欧王顾远病逝于北京,天下缟素……

(全书完)最新网址:bi xiasheng hua.c o m